月饼这样吃才健康,别让月饼成为身体负担
发布日期:2018-11-07 作者: 点击:
中秋节吃月饼是传统习俗,月饼虽好吃,但高油、高糖、高热量的特征也让人不敢多吃。为此,一些月饼厂家和生产商在“保健”二字上下起了功夫,宣传起了无糖月饼、保健月饼。那么,这些月饼真的如宣传那般健康吗?到底怎么吃月饼才更健康呢?
月饼的成分有哪些?
月饼主要包括两部分:
1、月饼皮-大多含淀粉,淀粉进入体内转化为葡萄糖。有糖尿病的患者请注意,月饼皮食用过量,血糖也会马上升高。
2、月饼馅-分咸馅和甜馅:甜馅里含大量糖分。咸馅里含有大量动物脂肪、高盐、高糖。
月饼的热量有多高?
按照摄入的能量折算: 1/4个月饼(约30克)≈ 大半碗米饭。月饼主要原料为面粉、食用油、糖、鸡蛋及各种馅料。从营养成分来看,一块50克的月饼,能量有200千卡左右,蛋白质5-8克,脂肪10克左右,碳水化合物30克左右,还含有一些矿物质和维生素。当然月饼的营养成分会随着月饼原料的不同而不同。总体来说,月饼的营养特点是能量高、高糖、高脂肪。
无糖月饼真的不含糖吗?
“无糖或不含糖”是指固体或液体食品中每100克或100毫升的含糖不高于0.5克。所谓的“无糖”只是把馅中的蔗糖换成了木糖醇。其实无糖月饼的饼皮,本身是用各种粮食做成的,含大量碳水化合物,所谓的无糖月饼也并非真正的“无糖”,它依旧会使血糖升高。
“保健月饼”真的能保健吗?
目前还没有规定月饼中营养物质含量的国家标准,也没有规定营养成分应该达到什么标准后才能成为“保健食品”。因此其中营养成分的功效也无法界定,当然也不能声称其保健作用。“保健月饼”或“养生月饼”中的鲍鱼、鱼翅、燕窝等成分,只是少量添加,所谓的“保健”也只是噱头而已。
哪些人不宜多吃月饼?
1、糖尿病患者:这类人群对糖分敏感,大量糖分摄入会引起血糖骤升,诱发心、脑、血管、肾脏等器官的并发症。
2、肥胖、高血脂、动脉硬化、高血压及冠心病病人:这类人群应尽量少吃或不吃月饼,因为进食大量糖和油脂后,血液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的含量会升高,血液变得更加黏稠,从而诱发心绞痛、心梗等。
3、胆囊炎、胆石症、胰腺炎患者:吃月饼会刺激胆汁分泌,易引发胆绞痛或上腹痛。
4、消化功能不好者:吃月饼会增加胃酸分泌,对溃疡愈合不利,甚至加重病情。
5、老年人:胃肠功能减弱,过食月饼会引起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
6、婴幼儿:消化系统发育不健全,难以消化高油高糖的食物。
吃月饼也有讲究~
1、先吃咸后吃甜
如有甜、咸两种月饼,应按先咸后甜的顺序来品尝,否则就吃不出味道来。如果备有甜、咸、鲜三种月饼,就应先吃鲜味,后吃咸味和甜味。如果有甜、咸、鲜、辣四种月饼,应先吃鲜味,后吃咸味,再吃甜味,然后吃辣味。
2、边吃月饼边饮茶
一则止渴、解滑腻、助消化;二则可爽口增味,助兴添趣。当然喜欢饮酒的人,吃月饼时以酒代茶,别有一番风味。
3、一定要适量吃
饼含有较多油脂与蔗糖,过量食用易致胃满、腹胀,引起消化不良、食欲减退、血糖升高。适量而止,宁愿吃少,切忌吃多,尤其是老人、儿童或肠胃功能较弱者,吃时更要注意,一定要适量。
4、吃鲜不吃旧
月饼含脂肪较多,一旦存放过久,容易变质。而且新鲜月饼圆正饱满,感观好,鲜味浓,味美可口。旧月饼里的油脂已氧化酸败,失去原有风味,因此吃月饼务必要吃鲜不吃旧。
5、晚上要少吃或不吃
早上中午是吃月饼的好时机,晚上要少吃或不吃,特别老人晚上吃月饼有可能造成血液凝固、形成血栓。
6、吃月饼要细嚼慢咽
吃月饼宜细嚼慢咽,切莫“囫囵吞枣”。不妨将月饼切成若干小块,细嚼慢咽,这样才能品出月饼的美味,同时也有助于消化。
月饼的保存和处理误区
1、吃不完放冰箱
月饼高糖、高油脂的特点也决定了月饼的保质期有限,尽量不要存放尤其是长时间存放,否则高糖、高油脂的月饼里很容易滋生细菌,会增加食用者腹泻的危险。
如果月饼确实一时吃不完,可放入食品袋内或糕点盒内保存。软式月饼放进干净的篮子里挂在通风处。也可将软硬两类月饼分层堆放在食品柜内。
2、月饼做早餐
月饼不适宜当早餐,月饼的能量比较大,但营养成分单一,且含糖量和油脂较高,吃多了还容易引起肠胃不适,这样的食品是不能满足我们早餐对营养的需求的,正餐的时候更不适宜吃月饼。
尽量还是把月饼列入“下午茶”或“点心”的行列,在正餐前或下午赶到有些饿的时候,拿出来填填肚子是比较好的选择。
3、月饼馅再利用
月饼吃不完,扔了又可惜,有些人会把月饼里的红枣、豆沙、蛋黄等馅料取出来再利用,从营养学上也是不可取的。月饼富含油脂、糖分,本身营养含量就低,放了一段时间后其中的营养尤其是矿物质等微量营养素会进一步损失。如果把月饼的馅料再拿来"二次开发",月饼馅料里除了热量外,其他的营养价值就非常低了。
如果月饼已经放了有一些时间了,为了健康考虑还是选择不要吃为好,可别为了“舍不得”而因小失大哦~